認識病毒性腸胃炎

一、病毒性腸胃炎

腸胃炎係指胃、小腸或大腸的發炎,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,有多種不同的病毒可導致病毒性腸胃炎,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、諾羅病毒及腺病毒。

二、致病原因 

致病原:

有多種病毒可引起腸胃炎,包括諾羅病毒(Norovirus)、輪狀病毒(Rotavirus)、腺病毒(Adenovirus)4041型、沙波病毒(Sapovirus)及星狀病毒(Astrovirus)

台灣最常見的是腺病毒、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這三種病原體,侵犯到腸胃道黏膜,引發嘔吐、腹瀉、發燒、肌肉痠痛等症狀。其中,若感染了腺病毒或輪狀病毒,可能同時侵犯呼吸道,引起鼻塞、流鼻水、喉嚨痛等類 似感冒症狀。

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,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。

輪狀病毒、腺病毒、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,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;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。 

 

三、傳染方式

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,如:食用受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、與病人密切接觸(例如:與病人分享食物、水、器皿;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、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)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,皆可能受到感染。

四、臨床症狀

病毒性腸胃炎的主要症狀是水瀉和嘔吐,也可能會有頭痛、發燒、腹部痙攣、胃痛、噁心、肌肉酸痛等症狀,通常感染後1~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,症狀可以持續1~10天,病程的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。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完全恢復,不會有長期後遺症。

五、護理及預防
(一)急性期期間應禁食6~8小時,使腸胃道休息,待症狀改善,可逐漸恢復飲食,依序為流質→稀飯→軟質。 

(二)可進食後,宜採少量多餐

食用清淡飲食,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,加劇腹瀉的情況。避免高纖維、脂肪性及豆類易脹氣食物、刺激性食物,如:辛辣食物、咖啡、豆漿、牛奶等。 
(三)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,必要時補充電解質

腹瀉會流失部份消化液,易發生脫水現象;食慾不振時可先口服電解水,少量多次飲用,注意營養的攝取,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。 

(四)臥床休息,可以降低腸道蠕動,減輕腹瀉症狀。

(五) 吃東西前及如廁後一定要洗手

注意個人衛生,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,並避免接觸傳染,以防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或朋友。

(六) 蔬果要清洗乾淨,避免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及水。

避免生食生飲,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澈底煮熟再食用。

(七) 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

(八)出入公共場所及清理消毒病患之排泄物或嘔吐物時,應戴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。

(九)環境消毒:酒精性消毒劑對引起腸胃炎的病毒殺滅效果不佳,須使用較高濃度的稀釋漂白水,進行環境消毒。